折迭时光里的成长注脚 |
||||
|
||||
四年光影倏忽,恍然间,又逢新人涌入的季节。凝望那些青涩而审慎的面庞,仿佛瞥见四年前的自己。时间竟如书页般悄然对折,让我得以重读那个局促不安的身影,以及这四年光阴如何无声地将我重塑。 初入职场时,任务如眼前悬垂的果实,我踮起脚尖,只为证明自己“够得着”——能完成便是一切。如今回望,才彻悟:公司真正需要的,非一颗恪守指令的螺丝钉,而是一个能思考、能创造的生命体。那些看似“多余”的追问,那些为项目多走的一步,那些在“完成”之外执着求索的“更好”,才是真正沉甸甸的砝码。当任务被赋予价值的光晕,它便褪去指令的冰冷,成了可亲可近的使命。 彼时,我笃信成长如海绵吸水,需填鸭般吞咽经验。渐渐才懂,成长并非被动容纳的容器,而是主动开凿的河流。四年后,我不仅习得高效解题之法,更开始尝试设计答案的雏形,甚至摸索着去叩问那些尚未被提出的谜题。当学习蜕变为创造,亲手点燃星火的微光,其喜悦远胜知识的单纯堆迭。 当年面对前辈与同事,隐秘的紧张如影随形,每句话都在舌尖反复称量,唯恐露怯。如今却深知,真正坚韧的关系,从不源于无瑕的完美,而恰恰生于袒露的笨拙与真实。曾因失误而羞惭,如今却更愿分享那些“搞砸了”的瞬间——原来一句坦荡的“我未能”,竟比十句漂亮的“我可以”,更能消弭距离,筑起心桥。 四年时光,并未将我锻造成全然陌生的另一个人;只是当初被小心藏掖的棱角,如今已舒展得坦然;曾经对未知的畏缩,沉淀为一种可贵的敬畏与好奇。从资料室到财务室,没有一蹴而就的飞跃,只有在一张张纸、一个个数字里的慢慢打磨。那些曾经觉得繁琐的步骤,如今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;那些曾经让我犯难的数字,如今在我眼里有了温度。我知道,自己就像项目部院子里的那棵小树,长得不快,却在日复一日的时光里,扎实地扎根、生长。 眼前的新人,他们眸中闪烁的光,恰是我当年被时光珍藏的倒影。他们也必将穿越各自的惶惑、摸索与蜕变,在笨拙中习得从容。 当时间再度折迭,愿未来的我们与此刻的新人,能在光影交汇处,彼此辨认,互相照亮,成为时光长卷中温暖而坚定的注脚。 |
|||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